每個英雄的成就都會經歷不凡的事情,華安保險的李光榮也是如此,他穩定中不失個性,沉默中露著生機。他是一位風格獨特的企業家,從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拿到經濟學博士學位后,除經營管理外,李光榮平日里一直琢磨著如何將知識與商業結合起來,使企業產生更大的創造力。
放型創新應主要實現創新主體與外界的高效協同,以解決技術與市場的不確定性,減少創新的時間和資金投入。
華安在這方面做了不少探索,其中較有特色的是“引智”。我們依靠股東所辦的博士后工作站,采取課題招標、掛職交流等方式,把一些具有相關理論功底、實踐興趣的博士后吸引到華安來。他們把專業理論與華安實際聯系起來,在華安的產品研發、市場營銷、戰略規劃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同時華安員工也在有關交流、合作中得到了鍛煉提高。目前,一些博士后出站后已留在華安,成為企業“內部人”,繼續推動華安的創新和成長。
創新一直是華安著力在做的。近年來,華安在產品、服務、管理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創新,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研發了金龍收益聯動型理財保險、國家助學貸款信用保險(學貸險)等新型產品,推行了連鎖門店式營銷模式。學貸險由發放助學貸款的銀行向華安投保,并以借款學生的履約風險作為保險責任,就是說當借款學生還不了貸款時,華安將替他還款。自從2006年投放市場以來,至今年6月底,學貸險已累計承保全國10余個省市300多所高校的借款學生33萬人,累計承保助學貸款30多億元,實現保費收入近3億元,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延伸拓展了有關合作銀行、高校的其他一些保險業務,從而使學貸險既成為華安創新業務的重要來源和載體,也促進了華安傳統業務的發展。
幾經變動,根據華安公開披露信息顯示,除了特華投資外,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東還有湖南湘暉資產經營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湘暉股份)、廣州市澤達棉麻紡織品有限公司等8家。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上述股東均為民營資本,我們不知道這8家公司之間是否存在某些關聯。但是前兩大股東特華投資、湖南湘暉的微妙關系以及他們與資本系"德隆系"的淵源卻早已為公眾津津樂道。
此前有媒體報道,德隆系資金鏈斷裂后,德隆系掌門人唐萬新曾親自向其"朋友"李光榮借款3-4億元。而李光榮正是特華投資的董事長。湘暉股份則是德隆系的"遺孤"。除此之外,特華投資高層、華民慈善基金理事長盧德之被直指為湘暉股份實際控制人。
就在前不久,華安保險通過受讓,持有精達股份18.34%股份,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持有寶光股份總股本的9.12%,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
當人們紛紛猜測華安保險欲借殼上市之時,公司公開表示,尚未討論上市相關議題。同時,雖然公司是精達股份第一大股東,但公司會堅持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相對分離;而對于寶光股份,并未對控制權問題做重點考慮。
這樣的回應,不禁讓人想起特華投資進入時,業內猜測“華安保險不過是特華投資資本運作的一個平臺。”
剛進入華安保險的時候,李光榮也曾在公司內部說:"特華投資有非常強大的資源,這些資源可以好好地送華安一程,至少可以使華安的資本金做到20億,保費做到50-80億,當然,前20億由我來做,后50-80億由大家做。"
可是,擅長資本操作的李光榮似乎耐不住保險公司緩慢盈利的發展之路,帶領華安保險走了一條不尋常的發展道路。
2004年,華安保險保費收入14.5億元,位列中資財險第9位,這一位置保持到了2006年底,這一年,公司保費收入達到28.3億元。
可是,在2007年大牛市的年初,華安保險開始全面轉型做理財險。由于理財險是非壽險投資型險種,僅有收入的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能進入風險保費收入。所以當年華安保險全年保費收入跌至8.3億元,位列中資財險公司18位。
不過,依托2007年資本市場的繁榮,理財險給華安帶來了大量現金收入,華安保險2007年的凈利潤更超過了10億元。但這樣的好日子在2008年股市調整后很快結束了。
2009年,華安保險不得不從理財險回歸傳統財險和學貸險。這一年,公司多份保費收入一下子從2008年的7.5億增長到2009年的28.1億。根據最新出爐的2010年1-7月份數據,華安保險今年以來的保費收入已經超過24億,同比增長111.3%,年終保費有望達到歷史高點。
可是,這一回歸,李光榮能否帶領華安保險做實主業,還有他幾年前提出的目標什么時候得以實現,還是個未知數。
華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光榮
李光榮,湖南南縣人,1963年8月出生,經濟學博士,中共黨員。先后獲中南財經大學學士,湖南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位?,F為特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華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特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站長。
您的信息僅供預約咨詢所用,不泄露至
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用途。
正品保險
國家金融監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鍵對比省心服務
電子保單快捷變更安全可靠
7x24小時客服不間斷品牌實力
12年 1000萬用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