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實行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以前,基本養老金也稱退休金、退休費,是一種最主要的養老保險待遇。 即國家有關文件規定。在勞動者年老或喪失勞動能力后,根據他們對社會所作的貢獻和所具備的享受養老保險資格或退休條件,按月或一次性以貨幣形式支付的保險待遇,主要用于保障職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
1991年,《國務院關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國發[1991]33號)規定: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建立起基本養老保險與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職工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相結合的制度。
1997年,《國務院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國發[1997]26號)中更進一步明確:各級人民政府要把社會保險 事業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貫徹基本養老保險只能保障退休人員基本生活的原則,為使離退休人員的生活隨著經濟與社會發展不斷得到改善,體現按勞分配原則和地區發展水平及企業經濟效益的差異,各地區和有關部門要在國家政策指導下大力發展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同時發揮商業保險的補充作用。目前,按照國家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總體思路,未來基本養老保險目標替代率確定為58.5%。由此可以看出,今后基本養老金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廣大退休人員的晚年基本生活。
根據最新的養老金計算辦法,職工退休時的養老金由兩部分組成:
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
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儲存額÷計發月數(50歲為195、55歲為170、60歲為139,不再統一是120了)
基礎養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
=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注: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平均繳費指數
在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到,在繳費年限相同的情況下,基礎養老金的高低取決于個人的平均繳費指數,個人的平均繳費指數就是自己實際的繳費基數與社會平均工資之比的歷年平均值。低限為0.6,高限為3。
因此,在養老金的兩項計算中,無論何種情況,繳費基數越高,繳費的年限越長,養老金就會越高。
社保 養老金 如何計算?
社保養老金每年確定一個基數,這個基數為上年月平均工資(收入),然后按個人8%,公司20%的比例繳納養老金,個人的8%全部進入個人帳戶,公司的20%有一小部分(本人的是3%)也轉入個人帳戶,相當于按基數的11%入個人帳戶。剩下的17%則歸入社會上的社保基金。
而我們若干年后退休了,所得到的養老金數額算法如下:
退休那年的上一年度的社會平均工資(注意:是社會平均工資)的20%加上退休時養老金個人帳戶總額除以120。
加入你退休的前一年的社會平均工資為2000元,這一點,你可以得到2000*20%=400元,個人戶頭有6萬元,60000/120=500元,合計是900元。
倒算回來,假設工齡是20年,則每月個人戶頭要交250元。250/11%*8%=182元,如果算上20年的個人帳戶利息,也得每月扣個人170元。
假設將這170元每月存入銀行,20年后,戶頭有42000元,兩者的差額為18000元,但是銀行的42000可以一次提取出來,而養老金得逐月領取。而且社會平均工資這個數字比較模糊,沒有一個科學準確的計算方法,我覺得這個數字普遍是偏低的。
但是話又說回來,既然是社會養老金,就不能單單考慮自己,而要考慮到若干年后,社會進入老齡化以后,誰來照顧老人群體?前陣子看到報道,社保基金的缺口達2萬億,這是一個什么概念的數字啊?更何況,我們自己除了的養老金之外,現在每個月的住房公積金,退休以后也可以作為養老用的嘛。
您的信息僅供預約咨詢所用,不泄露至
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用途。
正品保險
國家金融監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鍵對比省心服務
電子保單快捷變更安全可靠
7x24小時客服不間斷品牌實力
12年 1000萬用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