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了解保險的朋友都知道,壽險是保險行業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據統計資料,我國壽險存在發展問題,導致2013年壽險市場并不穩定。
2013年壽險的下降勢頭還會持續,是行業冬天最冷的時候。大型保險公司將經得住這種沖擊,而一些中小險企則步履維艱。
壽險業的寒冬
一季度慘淡的數據,再次把壽險業推到“風口浪尖”,其復蘇預期仍顯悲觀,你如何看待壽險自2011年以來的低增長乃至當前這一嚴峻的局面?
盡管“調結構”不能再等了,但我不太樂觀。今年壽險的下降勢頭還會持續,是行業冬天最冷的時候。現在大家都小心翼翼不敢動,好多壽險市場化改革不敢推出來,監管部門也擔心,萬一壽險的改革放出來再一亂,人壽保險公司的日子就更難熬了。
壽險最危險的一年,將是2013年。
延續2012年業績暗淡的頹勢,壽險2013年一季度未能實現“開門紅”。第一季度壽險數據顯示,保費規模排名前七家的壽險公司新單業務保費收入1383.8億元,同比負增長達10.9%。
與此同時,2013年是2008年狂飆猛進之后的“買單年”,滿期給付高峰到來,給保險公司帶來的是“現金流”問題。而據中金公司預計,2012年中國壽險業實現經營性現金流為3600億元,相比2010年峰值累計下降超過40%。
滿期收益率竟然不及五年期存款利率,來勢洶涌的退保潮都讓壽險壓力倍增。
為何國內人壽市場復蘇路漫漫?人壽保險公司又如何應對當下的艱難?如何扭轉壽險業低谷的局面?
現在壽險處于深度調整的過程,今年形勢更加不好。第一個原因是前五年規模狂飆的惡果,那些數額龐大的五年期躉交分紅產品現在到了兌付時期,而兌付投資收益并不是太高,分紅受到限制。對投保人來說,沒有達到他們的預期,引發未到期的保單退保,同時影響后續產品的銷售。
當初保險公司瘋狂賣產品的時候,就已經想到會有今天的兌付高峰,具體的企業有自己的解決辦法。但現在保單到期保險金兌付出去了,不少客戶不再買新單,新的保費沒有進來。為何不買新單?主要是這兩年股市低迷,保險投資收益率低,分紅就不可能很多。支出的多進來的少,險企經營性的現金流壓力會比較大。
從產品的角度來看,一些觀點認為理財性質的保險產品對消費者缺乏吸引力,對保險公司來說壽險產品為何難賣?
當前的壽險產品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是保險投資收益率太低。
理財型的保險產品很容易被替代,比如銀行理財產品就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保險理財產品。
理財性質的保險產品雖可通過投資取得收益,但這幾年投連險虧損非常驚人。而投連險、分紅險和萬能險對保費的貢獻非常大也非常快,2007年那輪牛市,投連險投資收益很高,賬戶增值的速度非常快。同理,這幾年也跌得非常慘,誰會愿意買了后投資賬戶馬上大幅度縮水?
現在增長較快的意外傷害保險、定期或終身死亡保險產品,屬于純保障的產品,相對較便宜,即使保單量增長不少,但相對來說收取的保費較少,因此這類險種雖增長較快,卻對壽險公司保費積累的貢獻不大。那么整個壽險的結構就不可能得到改善,增長倒退,乃至負增長就在所難免。
銀行系保險乘虛而入
作為保險產品銷售核心渠道——銀保渠道在不斷萎縮,公開數據顯示,市場上前七家公司1?3月的新單保費收入中,銀保渠道同比大幅下降22.4%,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銀保渠道萎縮是壽險保費增長乏力的一個主要原因。銀保在前幾年對壽險的增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銀保渠道賣出去的產品占到總保費收入份額的60%以上;現在銀保倒退,大概只占到整個保險銷售比例的20%~30%。
看好網銷渠道
近年來,中國城鎮化率不斷提升,中國城鎮人口比重已由2000年的36.2%上升至2010年的49.7%。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將改變消費者的消費態度和行為,人們將更加關注健康和人生保障,從而提升對保險及其他金融產品的需求。目前中國城鎮化率位于前列的北京、上海、廣東、江蘇和浙江等省份及直轄市,保費市場深度及密度位居全國前列。然而中國城鎮化的進程尚未結束,大部分省份的城鎮化率仍然較低,大部分西部、中部及東北部地區保險市場的規模較小,壽險密度相對較低,市場潛力巨大。
電銷、網銷渠道做好了,還是非常有競爭力的。實際上電銷不像想象中那么恐怖,官方的數據顯示,對保險電話銷售的投訴降低了很多。
您的信息僅供預約咨詢所用,不泄露至
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用途。
正品保險
國家金融監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鍵對比省心服務
電子保單快捷變更安全可靠
7x24小時客服不間斷品牌實力
12年 1000萬用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