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傷補償,即工傷賠償。是指工傷職工、工亡職工親屬依法應當享受的賠償項目。
工傷索賠的賠償項目有以下幾種情況:
1、造成一般傷害(未達到殘疾)的賠償
醫療費、傷者住院期間的伙食補助費、生活護理費、工傷期間的工資、交通食宿費。
2、造成傷殘的賠償
醫療費、傷者住院期間的伙食補助費、生活護理費、工傷期間的工資、交通食宿費、輔助器具費、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傷殘津貼、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
3、造成死亡的賠償
喪葬補助金、一次性傷亡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
4、職工下落不明的情況
職工外出或搶險救災中下落不明的賠償項目,要分不同情況而定。職工沒有被宣告死亡的,其直系親屬可以獲得的賠償項目有:供養親屬撫恤金、一次性工亡補助金的50%(生活有困難的);職工被宣告死亡的,其直系親屬可以獲得的賠償項目有:喪葬費、供養親屬撫恤金、一次性工亡補助金。
4月28日是一個與你我休戚相關的日子——“國際因工傷亡職工紀念日”。全球每年有220多萬勞動者因從事危險工作而身亡,另有1.6億人因生產程序不當而患病或受傷。關注這個日子,關注工傷群體,就是關注我們每一個勞動者自己。
今年春節剛過,因“開胸驗肺”而為人熟知的塵肺病患者張海超便因氣胸而住院治療。拯救他的最好辦法是換肺,但這對已經失去了低保和新農合醫保的他來說,已經是希望渺茫。四年前,他以“開胸驗肺”的悲愴之舉被媒體譽為維權斗士,最終職業病得到確診,并獲得61.5萬元的工傷賠償。人們普遍認為,這起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職業病防治法的修改。
“在工傷者與雇主的博弈中,工傷者處于弱勢一方。”喬慶梅說,現階段遭受工傷的勞動者中有90%以上是農民工,他們流動性比較大,再加上企業用工制度不規范,往往未簽訂正式的勞動合同,也沒有繳納相應的保險,這給他們日后的維權之路埋下了隱患。
勞動關系的確認是所有工傷賠償的基礎,但許多工傷者往往無法證明自己與雇主之間存在勞動關系。“許多雇主肆無忌憚地否認雙方存在勞動關系,因為這不會招致嚴厲的法律懲罰。但在美國,如果雇主惡意否認勞動關系,則面臨三倍于實際賠償額的賠償。”黃樂平說,另一方面,相關行政主管部門怠于行使調查權,直接將勞動者推向勞動仲裁,以至于許多工傷者由于缺乏證據而敗訴。
工傷處理程序冗長、成本高昂,也是造成工傷者求償之路艱難的重要原因。據黃樂平介紹,走正常的工傷賠償程序,從確認勞動關系(仲裁—一審—二審)、職業病診斷(診斷—鑒定—再鑒定)、工傷認定(認定—行政復議—訴訟—一審—二審)、勞動能力鑒定(鑒定—再鑒定)到工傷待遇(仲裁—一審—二審),再到申請強制執行,要歷經十幾個法律程序,還要提供勞動關系證明、醫療診斷證明等一系列證明材料,正常走完要1700多天。
維權成本太高,再加上工傷者缺乏法律知識,沒有能力通過法律途徑維護合法權益,導致一些工傷者不得不放棄維權索賠,或者選擇私了,得到一點微薄的補償。
您的信息僅供預約咨詢所用,不泄露至
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用途。
正品保險
國家金融監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鍵對比省心服務
電子保單快捷變更安全可靠
7x24小時客服不間斷品牌實力
12年 1000萬用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