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保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比如,有的說必須買大公司,有的說得保障全才行,有的說不返錢就吃虧了……由于各種保險偽知識大行其道,雖然很多人給自己或家人買了保險,卻未必就真實現了買保險的目的。
其實,保險的正確打開方式,是正確認識保險公司和渠道的價值和意義,拒絕大而全的“保險全家桶”,把關注點放在對重大風險的足額保障方面,首選消費型保險,用較少的保費支出提升保障水平。
保險是特別容易產生信息不對稱的產品,由于保險業自身各種銷售端問題的誤導,加上消費者自身保險知識的不足,接觸到很多保險偽知識(詳見【避坑】深扒5大常見保險偽知識),甚至會因此在買保險時舍本逐末:
①萬一保險公司倒閉,我的保險就白買了。事實是,在我國嚴格的監管體系下,保險公司很難倒閉,而且,就算真倒閉了,保單自有接盤俠,符合理賠條件必定能得到理賠。所以,無論哪個保險公司,長期保單都可以放心持有。(詳見:萬一保險公司倒閉了,我的保單怎么辦?)
②保險公司會故意不賠。假的。在我國,保險公司其實是弱勢群體,迫于監管或其他壓力,理賠時甚至會出現很多“通融賠付”(即不符合理賠條件卻給理賠)。只要符合保險條款中的理賠條件,不管是哪個保險公司,都一定會賠,概無例外。(詳見:保險公司會不會故意不賠?拒賠原因有哪些)
③一分價錢一分貨,貴有貴的道理。不同保險公司的同質產品,價格差異巨大,貴的那個的確有道理,比如廣告打的多、代理人隊伍龐大、或者預留利潤高,但也只是保險公司的道理,而不是消費者的道理。(詳見:為什么不同保險公司,保險價格差異巨大)
④互聯網保險不靠譜,理賠會找不到人。互聯網保險和線下保險只是銷售渠道的不同,都是保險公司的產品,都要向保監備案,承保人(產品提供方)都是保險公司,出險時提供理賠的也是保險公司。投保互聯網保險,出險時可以直接聯系保險公司客服,甚至直接拍照理賠,理賠效率甚至更高。(詳見:互聯網保險靠譜嗎)
事實上,在買保險時,保險公司大小不重要、銷售渠道也不影響理賠,長期保單都放心持有,我們買保險應該優先選擇性價比高的產品。
保險的本質是風險保障,買保險實質是用杠桿原理進行風險管理:以很小的損失(保費),換取對不確定的、巨額損失的保障。
根據造成后果的嚴重程度,風險分兩種:一種是一般風險,會造成經濟損失,但不影響正常生活,比如小病住院、門診醫療等;一種是重大風險,個人和家庭負擔不起,甚至可致傾家蕩產,比如重大疾病、殘疾、死亡等。
保險是大數法則,即大部分人貢獻保費來補償少數發生不幸的人,加上保險公司的各項成本、利潤等,對消費者來說,買保險總體是吃虧的。所以,對于一般風險,與其交保費轉移給保險公司,不如自己把錢攢起來風險自擔,反正就算出險了,也不會影響正常生活。
但是,對于重大風險,雖然概率不大,但是一旦發生,不買保險,很可能徹底摧毀一個家庭。對于這種我們承擔不起的重大風險,就需要投保,讓保險公司賺他應得的錢,就算真遇到天大的難關,他也能幫我們撐過去。
因此,在投保人身險時,我們應該優先為無法承受的“重大風險”買保險,比如意外殘疾、重大疾病、身故或全殘等,而不要一味追求什么都能保的“保險全家桶”(詳見:保險全家桶,看起來大而全,實則坑你沒商量)。
為重大風險投保足額保險,當風險降臨時,我們才可以更從容應對,將承擔不起的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使其不至于對家庭經濟造成暴擊。如果不買足額保險,就等于沒做風險管理或者風險管理不足,需要全部或部分自行承擔風險,萬一災難降臨,我們可能必須用全部收入或者全部財產去應對。
想要真正實現轉移風險,保額是關鍵因素,所以,買保險就應該選杠桿率高的消費型保險,花最少的錢買足夠的保額,其他都不重要。(詳見:買保險就是買保額)
有些人可能會納悶,為什么返還型保險,“有病看病沒病返錢”,而且返的錢甚至比交的保費還多?事實上,返還型保險只是看起來很美,結果很容易導致:有病看病的錢(保額)不夠;沒病返錢的錢不值錢。(詳見:返還型保險vs消費型保險,到底我該怎么選?)
現階段,“從保險本質出發,優先保障重大風險”,在“有什么產品就賣給你什么”的線下渠道很難實現,但是在互聯網保險這卻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互聯網“將保險拆著賣”,主打消費型保險,保險產品不再是各種保障責任的大雜燴,而是保險責任可以隨意搭配組合,需要什么就選擇什么,我們可以用更少的錢買到更高的保額,使保險能夠真正成為普通家庭進行風險管理的有效手段。
投保時,可以重點關注如下產品:
①消費型重疾險:百年康惠保、康惠保2020版、健康保2.0、少兒重疾險——復星聯合媽咪寶貝;
您的信息僅供預約咨詢所用,不泄露至
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用途。
正品保險
國家金融監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鍵對比省心服務
電子保單快捷變更安全可靠
7x24小時客服不間斷品牌實力
12年 1000萬用戶選擇